NEW EVENT
最新活動
OKX
幣安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Featured Articles
專題精選
如果你有關注幣圈消息,應該會注意到 2025 的幣圈很不一樣,明明是加密貨 “幣圈”,但充滿上市公司、股票市場的消息,愈來愈多上市公司將資金投入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資產,「持幣」成為核心業務。
最近有個新名詞很火熱:DAT (數位資產財庫)。
根據 The Block 數據,截至 8 月,2025 年 DATs 已經募集超過 150 億美金,這些錢中的大部分都被用來買幣建立加密儲備。所謂加密儲備公司,第一間也是最知名的是儲備比特幣的微策略,現在加密儲備公司已有數十間,儲備資產也愈來愈多元,BTC、ETH、SOL、XRP、BNB、HYPE、INJ、ENA …
DATs 對幣價的影響也愈來愈明顯,例如以太坊儲備約是今年六月初宣布和進行,而後以太幣價格出現突破,拉出歷史新高,不只以太幣漲,這些 DATs 的股票也漲。或七月初公布的 ENA 儲備公司 StablecoinX,消息公布後 ENA 拉了一波倍數漲幅。
雖然近日 DATs 股價有點熄火,但市場依舊持續有新資金投入,香港 Hashkey 剛宣布成立一支五億美金規模的新 DAT 基金:
看到 HashKey 新成立了一支 5 亿美金 DAT 基金,所以专门去找了相关负责人交换了一下观点。
— 0xTodd (@0x_Todd) September 9, 2025
实话实说,最近 DAT 概念几个龙头表现没有那么好,根据 ETH Reserve 统计,BMNR 现在 mNAV 在 1 附近,SBET 则到了 0.9 左右。
很多人有点犹豫,DAT 还能搞么?… pic.twitter.com/4gvz4OGbiw
先說結論,DAT 風潮對加密市場的影響,是能帶來更多資金進入幣圈,甚至流動到鏈上,讓加密貨幣在傳統金融有更高的能見度,但同時也帶來了額外的風險。
DAT 到底是什麼?這些公司為什麼要一直買幣?建立儲備是為了什麼?DAT 的運作模式?風險有哪些?會成為幣圈潛在暴雷可能嗎?Bitmine 董事長 Tom Lee 是不是下一個 Do Kwon?DATs 風潮會不會是下一個 Luna?
DAT 全名:Digital Asset Treasury,中文稱為「數位資產財庫」。DATs 則是複數,目前市場上這種公司已經有數十家,還在持續增加。
簡單說就是儲備大量加密資產,以「持幣並持續擴大持幣」作為核心業務的上市公司,「用股票市場資本買幣,持幣成果又會反映在股價上」,最知名的代表是美國上市公司微策略 (MicroStrategy)。
※ 微策略是舊名,已在 2025 年初改名為策略 (Strategy)
「微策略」改名「策略」,繼續賣股買幣
微策略從 2020 開始用公司現金與增發資本持續購買比特幣,目前累積已持有超過 60 萬顆比特幣,這幾年來比特幣持續上漲創新高,幣價推升公司股價,微策略已擠進美國市值前百大上市公司,微策略股票被視為一種帶有槓桿的比特幣證券,成功建立出所謂的加密儲備「微策略模式」。
參考閱讀:MSTR 是什麼?為什麼微策略一直借錢買比特幣?會爆倉嗎?
隨著這套微策略模式被市場認可,愈來愈多公司開始效仿,「數位資產財庫」熱潮啟動,只是各家 DAT 選擇儲備的加密貨幣各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見問答,幫你快速釐清 DAT 概念:
Q:DAT 就是加密儲備公司嗎?
A:可以這麼說,但不只是一次性的買幣儲備,而是一整套資本運作,募資買幣 → 再募資 → 再買幣。
Q:DAT 和 ETF 有什麼不一樣?
A:ETF 被動追蹤資產價格,投資人持有的份額會有對應的加密資產,ETF 表現基本上等於對應的加密資產表現;DAT 則是公司,投資人買到的是該公司股票,公司可以更主動的操作,DAT 股價波動常大於對應的加密資產,帶有部分槓桿屬性。
Q:DAT 買幣的錢從哪裡來?
A:主要來自公司帳上現金、增發股票、發債、私募等。
Q:DAT 為什麼要一直買幣?
A:這就是下一段重點:DAT 的運作邏輯與「每股淨值成長機制」。
核心邏輯:讓該公司股票變成帶有該加密貨幣槓桿性質的證券。
在資本市場籌資 → 增發股票、發行債券、私募等
把錢拿來買進加密貨幣 → 通常會針對某一種,如 BTC、ETH、SOL 等
如果幣價上漲,該公司的帳面資產價值 (NAV) 上升 → 反映在股價上,股價也上漲,甚至出現溢價 (mNAV>1)
股價高了,籌資成本更低 → 籌更多錢
買更多幣
只要幣增加 > 股數增發,平均每股持幣就會成長,以“幣本位”計算,該公司的股東權益逐漸提高,愈來愈有價值
和 ETF 不同,DAT 的股票是該公司股票,並不等於持有加密貨幣儲備的份額。加密貨幣資產列在該 DAT 的資產負債表上,屬於公司資產,當上市公司轉型為 DAT,持幣就成為主業,原本的本業對營收與獲利的影響會變得非常低。
DAT 的主要重點在於加密資產增值與否,當資產淨值增加 (NAV 提升),公司股票就更有價值,更有價值就能募更多錢買更多幣,若幣價持續上漲,正向循環成立,公司股價也會更有價值。
另一個重點在於提高平均每股持幣,這可以理解成“幣本位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因公司會持續購買加密貨幣,增加整體加密貨幣持倉,只要持倉增速 > 股份增速,平均每股持幣就是成長的,幣本位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為正,對看好該加密貨幣的人而言,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單純看投資報酬率,持有該 DAT 股票會比直接持有加密貨幣有更好的獲利。
這點就像微策略提出的比特幣收益率:
季收益率 5.1%,2025 至今 25.8%,這遠超過幣安比特幣活存或大多數 DeFi 中的比特幣質押與挖礦收益率。
簡單說,如果你看好比特幣價格潛力,在不考慮託管、去中心化、風險等的情況下,純粹就幣本位成長率來看,持有微策略股票 MSTR 是更好的選擇,而這就是 DATs 的核心價值所在。
也就是說,DAT 所做的其實是一種將加密貨幣證券化的業務。
幣價上漲 → 公司淨值上升 → 公司股價上漲 → 更容易籌資 → 籌更多錢 → 買更多幣 → 幣價上漲 → 公司淨值又上升 → 股價又上漲 → → →
正向循環看起來很美好,但這機制有失靈的時候嗎?
幣價下跌的時候,公司淨值下跌,股價通常會跌更多,這時籌資成本提高,但這不表示這套機制就不能運作,因為機制重點是每股平均持幣 (也就是幣本位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幣價下跌對幣本位沒有影響,只要市場依然對幣本位有足夠信心,機制就能運作。
例如微策略從 2020 開始儲備策略,中間歷經牛熊轉換,但就算是熊市期間,市場並沒有對比特幣完全失去信心,機制依然持續運作。
這裡要導入另一個考量到幣本位的關鍵指標:mNAV,可以理解為股票市值 / 淨資產的比例,簡單說就是該公司股價相對於其淨資產是呈現溢價或折價。
當 mNAV < 1,折價狀態下這機制就可能失靈,在折價狀態下募資成本會過高,股數增速可能 > 持幣增速,繼續募資買幣會導致平均每股持幣下降。
同時折價也可能導致套利操作,賣幣買股進行套利,這會讓幣價進一步下跌,股權進一步被稀釋。
DAT 這套機制的核心邏輯並不是幣價要永續上漲,因它有一部分是基於幣本位,真正關鍵核心邏輯在於股價是溢價或折價,也就是 mNAV 指標,這某種程度上可理解為市場整體對該 DAT 的信心。
先說結論:持有加密貨幣的投資者影響相對小,受傷最重的會是買該公司股票的投資者。
上一段提到 mNAV 指標,這可理解為 [該公司股票市值 / 該公司淨資產] 的比例,如果市場對該 DAT 有信心,mNAV 會 > 1,稱為處於溢價狀態,也因為這個溢價,可以說該 DAT 股票相對於該加密貨幣帶有槓桿屬性,例如微策略股票像是帶有槓桿的比特幣,波動通常更大。
後續一直進行籌資買幣也算是一種財務槓桿操作,這樣持續累積下去是否會增加暴雷風險?
如果某間 DAT 爆掉,考量到市場氣氛,當然會對該加密貨幣有一定短期衝擊,但不至於成為像 LUNA 或 FTX 這種讓整體市場崩潰的大事件。
原因在於籌資方式,DAT 通常透過可轉換公司債或特別股私募等方式籌資,這並不是單純借錢,大多都能轉換成股權,這不太會導致出現必須賣幣還錢的情況,只要 DAT 在籌資上控制好,沒有過多使用純借貸的方式,賣幣還錢的壓力就不大,最壞情況就是該 DAT 股票崩跌。
但如果該 DAT 有很多必須償還的債務,股價長期下跌,可轉換公司債到期後投資人都不轉換為股權而是要求現金償還,這時就有賣幣還款壓力,所以若長期投資某些加密貨幣,就必須關注大持倉的幾家 DATs 債務狀況。
以目前 DAT 運作方式,風險大多侷限於自身,但如果該 DAT 籌資方式多是需要償還的債權,到期債務有一定規模,當下 mNAV 為折價不容易再籌資,有龐大賣幣還錢壓力,搭配當時加密市況不佳,就有可能對加密市場造成巨大衝擊。
DAT 從最初的微策略,基本上只有比特幣儲備,到 2025 已有數十間,多種知名加密幣種都成為儲備資產。
這是一個成長太快的領域,新的 DATs 還在快速增加,目前各平台應該都只收錄了其中部分,可比對多平台。
Block Works 整理的 DATs 名單,目前最大的就是已改名為策略的微策略,DAT 老大哥依然在資產淨值與股票市值上都遙遙領先。
撰文當下 (2025/9 月) 全球前五大 DATs:
Strategy (微策略) - 股票代號 MSTR,儲備比特幣;老字號 DAT,本業是商業軟體服務
Bitmine - 股票代號 BMNR,儲備以太幣,今年六月才轉型,本業比特幣挖礦
Twenty One - Tether 入股,預計在 2025 Q3 以 SPAC (特殊目的併購) 方式上市,預計股票代號 XXI,本業就是比特幣資產管理,儲備比特幣
SharpLink Gaming - 股票代號 SBET,儲備以太幣,今年六月宣布轉型,本業線上韻采
Bitcoin Standard - 本業為比特幣資產管理,預計在 2025 Q4 以 SPAC (特殊目的併購) 方式上市,預計股票代號 CEPO,儲備比特幣
目前儲備幣種主流依然是 BTC 與 ETH,但其餘山寨幣種的儲備公司也開始增加,相對而言山寨幣種的增值潛力更大。
也可參考幣研之前的兩篇文章,整理了更多儲備資產、公司名單、資訊平台:
資訊平台也開始整理 DATs 的相關儀表板,例如 Artemis 的 DAT dashboard,可以查看一些 DAT 相關指標
Block Works 的 Treasury Companies: Financial Data
微策略創辦人 Michael Saylor 曾在某次受訪中說過:
「如果你很喜歡比特幣,為什麼不試試 1.5 或 2 倍槓桿的比特幣?這就是微策略股票 MSTR。」
這句話說出了 DAT 的核心本質:將加密貨幣槓桿化的證券工具。
在加密 ETF 尚未完整出現之前,微策略這種公司補上了市場缺口。但如今 ETF 已逐漸完備,DAT 的價值焦點也不再只是『加密貨幣的證券替代品』,而是能否持續提升每股持幣,維持每股持幣成長率 (幣本位股東權益報酬率)。
DATs 對加密市場的實質影響:
短期:DATs 帶來大量購買力,為建立儲備必須買幣。
中長期:持續的購買力:為維持每股持幣成長,DATs 必須不斷籌資、增持;以及將來自資本市場的資金帶上鏈,部分 DATs 會將儲備上鏈質押或餐與 DeFi。
也就是說,資金正在藉由 DATs 流入幣圈,對於不在乎託管與中心化問題的投資者而言,DAT 也提供了一種報酬率更誘人的投資選項。
當然這也帶來了另外的風險,針對持倉巨大的 DATs,必須關注它們的債務到期狀況,但以目前的主流機制而言,大多都是股權籌資,產生連鎖反應的風險並不高。只是當愈來愈多的加密貨幣被持有在傳統金融手中,傳統金融對加密市場的影響力也愈來愈大。
第一家 ENA 儲備公司|StablecoinX上市,股票代號 USDE
Jarsy 介紹|私募股權代幣化投資平台|鏈上投資未上市股票
東東
加密貨幣愛好者 | 2017 入圈,認為區塊鏈是下個世代的網路,期待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普及到日常生活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