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手教學

投資理財

區塊百科

賽道專題

幣種分析

優惠福利

市場週報

最新文章

活動優惠搜尋

NEW EVENT

最新活動

OKX

幣安

web3 community

加入每日幣研 Telegram 群組,即時掌握幣圈最新資訊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Featured Articles

    專題精選

    PolitiFi
    BTC
    Meme 迷因幣
    AI
    DeFi
    DePIN

      台灣能否成為亞洲的加密貨幣產業的避風港?目前看來尚未成功

      每日幣研

      2021/07/11

      本文目錄

      • 移居台灣

      隨著中國打擊加密領域,台灣可能成為加密實體的替代目的地,但加密產業能否在台灣蓬勃發展?

      隨著中國大陸打擊加密貨幣的消息席捲全球的加密市場,人們可能想知道台灣是否會成為加密貨幣產業的避風港。事實證明,仍然不完全會是。

      事實上,每當台灣專注於加密貨幣業務的律師 Will Tseng 的客戶要求他建議開設加密貨幣相關企業的最佳地點時,他都會推薦新加坡,因為那裡的法規更加清晰。

      7 月 1 日,台灣針對加密貨幣實體的新反洗錢 (AML) 法規生效。台灣金融科技律師事務所 Enlighten Law Group 的創始人兼管理合夥人 Kunchou Tsai 表示,台灣金融監管機構 FSC 選擇了八家加密貨幣交易所進行第一階段的實施。

      蔡律師說,鑑於新的反洗錢 (AML) 要求,這八個實體中有三個已停止運營,其中包括向調查局 (FIU) 報告超過 500,000 新台幣(約 18,000 美元)的交易。

      根據台灣前議員 Jason Hsu (許毓仁)的說法,他競選時將虛擬貨幣服務提供商納入需要遵守台灣洗錢控制法的金融機構名單,整個加密貨幣行業都認為當地法規過於苛刻。

      儘管如此,在過去的一年裡,各種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區塊鏈公司已經湧入台灣。 許說,加密貨幣企業正在台灣建立他們的工程、業務和行銷團隊,並聘請當地工程師。


      移居台灣

      2019 年,科技企業家 Leo Cheng 不情願地離開矽谷,加入他在台灣的商業夥伴。起初,Cheng 擔心失去社交機會和他在舊金山的同事。

      “然後 COVID-19 發生了,這些都不再重要了,”Cheng 說。

      2020 年 6 月,Cheng 在台灣首都台北推出了去中心化借貸協議 Cream Finance。幾個月後,Merrill Lynch 校友和台灣人 Kevin Tseng 推出了 NAOS Finance,這是一個以現實世界資產為後盾的 DeFi 貸款市場。自去年 12 月推出以來的幾個月裡,NAOS 已經獲得了 2,500 多家企業客戶和來自美國、墨西哥、印度和印尼的 2.5 億美元資產。

      許說,在疫情肆虐期間,向移居台灣的外籍科技企業家和開發者發放了大約 2,000 張特殊金卡就業簽證。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是專門授予加密貨幣開發者或企業的。許未回應後續澄清的請求。

      “所以你可以說,台灣大約有 500 到 1,000 名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產業從業人員來自台灣以外的國家及地區。他們之中很多人來自矽谷,”許說。

      鑑於與新加坡等其他區域性技術中心相比,目前加密業務缺乏監管清晰度,而且台灣投資者不太看好加密貨幣,因此越來越多 DeFi 團隊湧入台灣這點著實令人驚訝。

      事實上,在中國金融監管機構於 2017 年禁止首次代幣發行 (ICO) 並下令中國大陸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停止運營後,台灣原本計劃成為加密貨幣中心。但是這股熱情很快就被澆熄了,儘管許自己試圖將台灣變成加密產業天堂,但直到現在仍然沒有發生太多事情。

      “我們已經成功吸引了大量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產業的人才。但現在我認為問題仍然存在,我們能夠留住它們嗎?或者他們會搬到像新加坡這樣的其他地方,以獲得更好的法規透明度或更友好的環境?”許說。

      還有很高的希望成為加密產業避風港嗎?

      台灣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MaiCoin 的執行長 Alex Liu 表示,在 2017 年中國大陸打擊當地銀行機構與加密實體之間的任何直接連結後,台灣出現了大量活動和資金流入。

      “實際上,就監管機構和銀行允許散戶參與加密市場的程度而言,台灣要寬鬆得多。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特別是在 2018 年,很多首次代幣發行(ICO)團隊會來台灣籌款,”Liu 說,並補充,與 Coinbase 類似, Maicoin 自 2014 年以來一直被允許不間斷地運營。

      根據 Enlighten Law Group 的蔡律師說法,中國的加密貨幣公司之所以遷移至台灣,是因為它靠近大陸,而且語言相同。但蔡說,當熊市在 2018 年至 2019 年襲來時,投資者和企業遭受了巨大損失。

      “這一次,我們看到很多區塊鏈公司退出台灣市場,”蔡說。 Will Tseng 表示,普通台灣投資者都厭惡風險,這無濟於事。

      “他們對加密貨幣產業並不那麼熟悉。即使他們買,他們也賣得很快,因為他們認為風險很大,”Will Tseng 說。

      Cheng 同意,並補充說,在台灣,有很多錢被鎖在儲蓄方案中。 2020 年,台灣的總儲蓄率為 39.3%。

      “人口非常非常保守。他們傾向於認為加密資產是賭博工具,有些人在 2018 年經濟低迷期間在比特幣上損失了很多錢,”Cheng 說。

      與此同時,根據 NAOS 的 Kevin Tseng 的說法,在 ICO 熱潮期間騙局猖獗,本已保守的台灣投資者感到被市場上的項目和代幣欺騙了。

      “我認為台灣社會對任何與區塊鏈相關的事情都非常謹慎,因為在 ICO 時代,只有很多騙局項目,”Kevin Tseng 說。 據劉介紹,MaiCoin 目前約有 55 萬註冊用戶。 劉估計台灣約有 200 萬加密貨幣用戶,包括 MaiCoin 及其競爭對手。

      “作為人口的百分比,它仍然低於 10%。與韓國相比,甚至與我們的鄰國菲律賓相比,這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滲透率,”劉說。


      一個疫情下的避風港

      2020 年,Kevin Tseng 注意到一連串 DeFi 項目從其他國家流入台灣,但其實原因並非出於大家所想像的那樣。

      他說,台灣投資者和監管機構並沒有神奇地開始接受加密貨幣。例如,NAOS 不為台灣用戶提供服務。

      事實上,在台灣運營的大多數 DeFi 平台都是面向外部的。鄭說,他已經針對台灣當地消費者群體進行了“零行銷”。 “如果您以某種方式被視為一種金融服務,並且您正在向當地人口進行行銷,那麼您將有更多問題需要回答。

      但是,如果你只是在去中心化協議上運營,那麼我們恰好是從這裡運營的,”Cheng 說。

      Kevin Tseng 認為,大流行在引發近期 DeFi 團隊湧入方面發揮了作用。 “我認為對於這些項目,台灣是一個安靜的地方,他們可以搬進來並擁有高品質的生活。

      因此,對他們來說更像是搬遷,而不是為了進入充滿活力的加密生態系所以來到台灣,。

      我們還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Kevin Tseng 說。 直到今年早些時候,當疫情開始以來確診病例首次激增時,台灣幾乎沒有受到 COVID-19 的干擾,並因其對危機的迅速有效反應而受到稱讚。

      在台灣,生活照常繼續,這使其成為西方世界因封鎖而疲勞的城市居民的一個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Kevin Tseng 補充說,台灣人才濟濟的開發者使其對希望進入的項目更具吸引力。

      事實上,今年早些時候,總部位於北京的比特幣礦業巨頭比特大陸被指控從台灣非法挖角工程人才——準確地說是 100 名工程師。 .

      但就像本地投資者一樣,開發商的興趣也可能很少:據 Kevin Tseng 稱,有才華的台灣工程師通常不想進入區塊鏈產業。 “我認為他們想為像世界上的微軟、谷歌或蘋果這樣的大企業工作,”Kevin Tseng 說。 但許確信台灣成為區域加密中心的最大障礙是其監管法規。


      監管法規

      4 月,台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FSC) 宣布新的反洗錢法規,包括徐對虛擬資產的修訂,將於 2021 年 7 月 1 日生效。

      但徐和蔡同意該法規可能過於嚴格。 在新規定生效之前,蔡說可能會引起激烈爭論。

      例如,加密貨幣礦業公司還必須遵守新的反洗錢法規,蔡說,但礦業公司並不覺得他們在提供金融服務。

      “所以可能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有一些激進的理論。政府會努力宣傳我們現在受到監管的想法,但我認為真正執行新規定至少需要三個月到六個月的時間,”蔡說。

      數寶交易所、Joyso DEX 和 Starbit 目前已經停止運營。 Tsai 表示,這三個實體都是中小型交易所,其中數寶交易所是規模最大的交易所,並得到了火幣全球站的技術支持。

      “在我看來,由於他們的交易量很小,他們維持交易所營運的利潤也很小。

      對他們來說,合規成本可能太高,或者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建立反洗錢合規計劃,”蔡說。

      Will Tseng 表示,對新規定持懷疑態度的一個原因是台灣證券交易法下現有的證券型代幣發行 (STO) 規則。 Will Tseng 說,STO 法規的限制非常嚴格,以至於自該法規於 2019 年生效以來,僅出現了一個 STO 案例。

      “只有專業投資者才能參與認購,”規定說,並補充,每筆投資的限額不能超過30萬新台幣(約合1.09萬美元)。條例還規定,如果透過 STO 募集的資金超過 3000萬新台幣(約100萬美元),發行人必須按照《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申請監管沙盒實驗。

      “這非常荒謬。我認為政府在這些規定上犯了一個錯誤。台灣政府非常害怕為風險資產制定政策。

      不管生意有多大,他們只是想切斷風險,”Will Tseng說。

      儘管監管緩慢而謹慎,並且對台灣國內的採用缺乏興趣,但鄭很高興看到新的開發者和項目將台灣作為自己的家。

      同時,Hsu 仍然看好台灣作為加密產業中心的未來。

      他還認為,全球機構對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的採納將鼓勵更多本地投資。

      “隨著越來越多的加密貨幣和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的出現,政府真的需要考慮如何讓這個行業對技術更加友好。換句話說,你應該允許科技公司啟用金融服務,而不是限制它們,”許說。

      聲明:以上內容及觀點皆為參考且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代表每日幣研觀點和立場。投資者仍應自行決策,對投資者交易形成之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將不承擔任何責任。

      每日幣研

      《每日幣研》為來自台灣及香港的區塊鏈從業者所創立的自媒體品牌。我們致力於普及與推廣艱澀難懂的加密貨幣及區塊鏈資訊。

    • 移居台灣

    • 每日幣研 市場週報

      每週兩則電子報,全方位從總體經濟、鏈上數據、融資近況、項目動向快速解讀加密貨幣市場

      訂閱週報

      logo

      首頁

      最新文章

      全部文章關於我們聯絡我們網站聲明 隱私權政策

      HK

      TW

      ©台灣每日幣研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