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EVENT
最新活動
OKX
幣安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Featured Articles
專題精選
隨著監管的迅速成熟,RWA 再度成為加密貨幣市場的熱門賽道,幣研近期推出了一系列「代幣化股票」專題,帶大家快速掌握市場脈絡。除了從概念入門、股市指標解析切入,我們將更進一步回答最關鍵的問題:代幣化股票去哪裡買,以及該怎麼買?
這篇文章,就來介紹為什麼要在鏈上買股票、常見的代幣化股票類型、鏈上鏈下股票的價差成因、可買到鏈上股票的平台比較、鏈上股票的模擬套利與實務可行性,以及最重要的,在鏈上買股的完整流程教學!
傳統股市有明確的交易時段,像美股一天只開盤 6.5 小時,跨境投資人還得透過券商、銀行或托管機構才能參與。但鏈上股票的出現,可以說是打破了傳統的限制:
・全天候交易:區塊鏈市場全年無休,代幣化股票能 24/7 流通。
・跨境參與:不需要設立境外券商帳戶,海外投資人也能接觸美股。
・自我保管:代幣可放在自託管錢包,還能用於 DeFi 抵押或借貸。
・快速結算:從傳統的 T+1、T+2,縮短到鏈上幾分鐘內完成轉移。
更詳細的介紹內容,可以參考先前的完整科普:股票上鏈!代幣化股票是什麼?不同模型的技術與權益差異
然而,雖然都是把股票代幣化,但不同的代幣化機制會衍生出不同的投資體驗和風險報酬,整體而言,我們可以把代幣化股票大致分成兩種常見形式:
這類代幣化股票,背後有「真實股份」作為抵押。發行方會實際購買並託管股票,然後在區塊鏈上發行 1 : 1 的代幣。常間的像是 Backed 的 bNVDA 或 bCOIN,代幣價值完全由實體資產擔保。
由於股份是受監管的託管機構保存,發行方負責將其轉換為鏈上代幣。投資人「理論上」可以申請贖回代幣,換回等值的現金或股票,這也是抵押型的價格能貼近現貨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仍然不等同直接持股,通常沒有投票權,股利往往會以代幣方式再投入或依設定處理,合格投資人可依規定辦理贖回。)
優點:
・價格緊跟追蹤標的市場,價差波動不大,但套利空間有限。
・具備贖回機制,降低代幣與現貨脫鉤的風險。
・合規要求嚴謹,適合風險承受度較低或需要長期持有的投資人。
限制:
・發行與贖回通常需遵守 T+1 或 T+2 的結算規範,不如鏈上交易即時。
・多數產品不開放美國用戶參與,區域限制明顯。
・操作成本偏高(法規、託管、稅務申報),因此流通池相對有限。
抵押型代幣與傳統 ETF 類似,同樣受限於股票市場的交易時間,主要的差別在於資產存放於鏈上,投資人可以將代幣轉入自託管錢包,甚至在 DeFi 中用作抵押或參與收益策略,這點是傳統券商環境做不到的。
至於合成型的代幣化股票,不持有真實的股份,而是透過智能合約和預言機追蹤股價波動,代幣價值由擔保品(通常是穩定幣或平台代幣)加上合約設計來維持。常見案例有 Mirror Protocol 與 DeFiChain dTokens。
投資人將擔保品鎖進合約,合約會鑄造對應的合成代幣,例如 sTSLA 或 dAAPL。這些代幣價格由預言機提供的股票市場數據決定,理論上會與標的股價保持一致。
優點:
・交易彈性高,投資人可隨時鑄造或銷毀。
・所有權切割得更細,小額投資人也能參與,例如購買 0.001 股 Amazon。
・不需依賴傳統金融基礎設施,交易更貼近去中心化精神。
缺點:
・投資人不享有沒有股東權利,無法領股利或投票。
・脫鉤風險高,尤其在預言機延遲或流動性不足時,代幣價格可能與標的大幅偏離。
・治理與合規風險:合成協議常依賴治理代幣決策,若治理停滯或被攻擊,投資人資產安全會受到威脅。
合成型代幣更像是「鏈上股票的影子市場」,本質接近差價合約(CFD)。提供了跨市場套利、槓桿操作與 24/7 曝險的靈活性,但缺乏法律保障。當 2022 年 Terra 崩潰時,Mirror Protocol 的 mAssets 就曾因預言機錯誤和抵押不足而大幅脫鉤,成為風險案例。(目前大部分曾提供合成型股票代幣的戀上交易所,都已經沒有在提供相關交易服務)
想像你想在鏈上買一點 Apple 股票代幣,會遇到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一種是「抵押型」,平台真的去買入並託管 Apple 股票,再在鏈上發行等量代幣給你,等於你手上的代幣背後有真實股份作為支撐;另一種是「合成型」,平台並沒有持有實體股票,而是用智能合約和預言機追蹤 Apple 的股價,讓你買到的代幣只是一個「價格映射」。
這兩種模式就像一邊是拿到股票憑證,一邊是參與價格遊戲,各有優勢與風險,也是代幣化股票最核心的差異。
(圖為 Apple 同一時間在鏈上股票市場和傳統股票市場的價格)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鏈上股票的「價格」,並不一定會時時刻刻都和傳統交易所完全一致。雖然代幣背後可能有真實資產或價格追蹤機制,但因為交易環境、結算方式以及市場參與者的差異,兩邊的價格經常會出現落差。(也因此有套利的空間)
雖然這些差異往往只是零點幾個百分比,但在特定時段或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可能被放大到超乎想像的地步。在鏈上買股前,一定要先了解造成價差的原因:
・交易時段差異:當美股休市時,鏈上市場仍可交易,常出現溢價或貼水。(高於或低於傳統市場價格)
・贖回機制:若代幣可兌換成真實股票,價格會更貼近現貨;若缺乏贖回機制,脫鉤機率更高。
・流動性深度:做市商參與程度與手續費結構,會影響買賣價差。
・跨境與跨鏈成本:白名單錢包、跨鏈手續費,都可能造成價差。
往往在重大財報公布前,鏈上代幣化 NVDA 可能因 24/7 流通,提前反映市場預期,與傳統市場出現價差。部分套利者會利用這種時間差賺取利潤,但同時承擔流動性風險。
平台/專案 |
類型 |
主要標的 |
特點 |
限制 |
適合族群 |
Kraken x Backed (xStocks) |
抵押型 |
NVDAx、TSLAx、AAPLx 等 |
可提領到 Ethereum / Solana 自託管,24/5 交易,目前股票代幣化領域規模最大的市場 |
需 KYC,不開放美國用戶 |
想結合 DeFi 的投資人 |
Backed Finance |
抵押型 |
bNVDA、bTSLA、bGOOGL 等 |
1:1 真實股份支撐,具贖回機制 |
僅限歐洲部分用戶,T+2 / T+3 時間窗 |
偏好合規、長期持有者 |
INX |
抵押型 |
bNVDA 等 |
合規交易所,24/7 交易,本身不發行新的股票代幣,提供交易的則是 Backed 的 b 系列代幣 |
僅限非美國用戶,需完整 KYC |
尋求監管保障的用戶 |
Assetera |
抵押型 |
bNVDA、bCOIN、bCSPX 等 |
獲 MiFID 授權,24/7 交易,本身不發行新的股票代幣,提供交易的則是 Backed 的 b 系列代幣 |
區域性限制 |
重視合規的歐洲投資人 |
Swarm Markets / SwarmX |
抵押型 |
AAPL、TSLA、NVDA |
代幣具 ISIN 編碼,受監理架構 |
產品仍在逐步擴展 |
想要鏈上合規資產的投資人 |
Bitget Wallet × Ondo |
抵押型 |
NVDAon、AAPLon、TSLAon 等 |
首個提供代幣化美股的 Web3 錢包,與 Ondo 合作,整合 RWA 與做市商流動性 |
無需 KYC,但服務較新監管與流動性有待觀察 |
想在 Web3 錢包直接配置美股的投資人 |
Robinhood(歐洲) |
合成型 |
美股代幣化資產 |
24/5 交易,操作介面友善 |
本質為合成合約,無股東權 |
新手、小額嘗試者 |
總結來說,如果你在亞洲,Kraken xStocks(24/5)、INX(24/7)、以及近期整合 Ondo 的 Bitget Wallet 都是不錯的選項。
這應該是許多進階投資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問題,不只鏈上鏈下可以套利,不同平台之間是否也有套利機會?
簡單來說,由於不同平台的機制設計、交易時段、流動性深度不一樣,確實可能出現套利空間。舉例來說,抵押型平台(如 Kraken x Backed、Bitget、Backed Finance)背後有真實股票託管,價格通常會緊貼傳統市場;而合成型平台(如 Synthetix、Mirror)則依靠預言機報價,若流動性不足或預言機延遲,容易與現貨價格脫鉤。
當傳統市場休市時,鏈上平台仍在 24/7 運作,這種時間差更容易拉開不同平台之間的價差。
理論上,投資人可以利用這些價格落差進行跨平台套利,例如:在合成平台買入貼水資產,再到抵押型平台或中心化交易所賣出溢價版本。但實務上操作難度可能比想像中高出許多。
跨平台轉移限制:有些代幣無法直接跨平台轉移(例如 Robinhood 的合成代幣與 Backed 的 bToken),套利需要透過中介資產或穩定幣。
流動性與手續費:小型平台價差看似大,但實際成交量有限,加上手續費與 Gas 成本,可能吃掉套利空間。
地區與法規限制:部分平台排除美國用戶或需要白名單錢包,使得套利機會僅限於特定投資人。
整體而言,跨平台套利在理論上可行,但更適合資金規模大、能迅速執行交易的專業投資人。對一般投資人來說,這些價差其實反而更像是一種風險提醒:不同平台的價格差異,本身就是代幣化股票尚未完全成熟,市場因為流動性小波動更大的警訊。
假設某個週末美股休市,但鏈上市場仍在交易。這時候:
在 Kraken x Backed 上,因為有做市商與贖回機制,bNVDA 的價格幾乎維持在傳統市場收盤價附近。而在 Bitget Wallet × Ondo 上,因為市場較新、流動性池深度有限,可能出現 2% 的貼水,價格低於傳統收盤價。
理論上,投資人可以:
在 Bitget Wallet × Ondo 用較低價格買入 NVDAon。
同時在 Kraken 上賣出等值的 bNVDA。
等到美股重新開盤、鏈上價格與傳統市場收斂後,再平掉兩邊倉位,就能鎖定利潤。
但實際操作仍存在挑戰:
資產不可直接互通:不同平台的 NVDA 並非同一個合約,套利必須透過穩定幣或中介資產搬運,過程複雜。
流動性風險:新興平台(如 Bitget Wallet × Ondo)的池子可能不足,容易出現「能看到價差,卻吃不到單」的情況。
時間差:週末買入的代幣,直到週一美股開盤後才會收斂,中間波動風險完全由套利者承擔。
手續費與 Gas:跨鏈轉帳與交易費用可能直接侵蝕原本的 2% 利潤。
總結來看,要成功執行套利,可能需要較大規模的本金,同時熟悉跨平台的 DeFi 操作,並能承擔價格脫鉤可能持續的風險。
雖然代幣化股票聽起來很新潮,但實際操作並不困難,跟使用一般 DeFi 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不同平台在流程上有差異。以下以常見步驟來說明,如何在鏈上買股:
・抵押型平台(如 Kraken x Backed、Backed Finance、Bitget 與 Ondo 合作推出的代幣化美股):背後有真實股份支撐,價格貼近現貨,適合長期投資或希望參與 DeFi 的投資人。
・合成型平台(如 Robinhood、DeFiChain):以預言機報價為基礎,靈活度高但沒有股東權,適合偏短線或策略性操作。
・Kraken、INX 等平台必須完成嚴格的 KYC。
・Backed Finance、Assetera 限制地區用戶,美國投資人通常無法參與。
・Bitget Wallet 則提供更 Web3 化的體驗,用戶只需鏈上錢包即可操作,但若要購買代幣化美股,仍需遵守 Ondo 的合規要求。
・抵押型平台:通常需存入法幣或穩定幣,再由平台發行代幣化股票。
・合成型平台:需要鎖定擔保品(如 SNX、UST、穩定幣),再鑄造對應的股票代幣。
・Bitget Wallet:用戶可以直接在 Web3 錢包持有穩定幣,透過 Ondo 的結構轉換為代幣化美股,操作流程更貼近鏈上原生體驗。
・Kraken x Backed 與 Backed Finance 支援將代幣化股票提領到自託管錢包。
・合成型資產(如 DeFiChain)則原生存在 DeFi 協議,用戶天然就是鏈上自主管理。
・Bitget Wallet 本身就是錢包,因此用戶一開始就能自託管,避免完全依賴中心化交易所,這對於加密社群來說是一大優勢。
・抵押型:手續費結構較透明,但會有贖回成本與時間窗口。
・合成型:雖然操作靈活,但價差可能高,流動性不足時風險大。
・Bitget Wallet:透過 Ondo 與做市商流動性池,減少流動性不足的問題,但仍需留意新市場早期的波動性與費用細節。
・長期配置:偏好有真實資產背書的平台(Backed、Kraken、Bitget)。
・短期策略:可利用合成型資產,靈活操作價差與波動。
・混合策略:部分資金放在抵押型平台拿穩定收益,另一部分放在合成型平台追求操作空間。
從機構積極搶進和推出基礎設施不難看出,代幣化股票將是加密貨幣市場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熱門賽道。但需要注意的是,就像在鏈上買黃金一樣,鏈上買股票 ≠ 持有股票。合成資產僅能提供價格曝險,且無法提供傳統股票的的股東權利;而抵押型代幣雖然更接近傳統股票,但仍受限於發行與贖回條件,以及不同司法管轄的規範。
但對加密貨幣社群而言,鏈上股票是傳統金融與 DeFi 的交會點,可有望成爲另一波龐大的資金入口。對 DeFi 玩家來說,值得留意代幣化股票的發行公鏈和頭部 DeFi 的後續發展,以及加入股票這個新的鏈上資產單位後 DeFi 衍生的新型玩法!
Kai
主要關注 DePIN、AI、Crypto Gaming、 RWA。因為投機而來,留下來是想知道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