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EVENT
最新活動
OKX
幣安
HOT ARTICLES
熱門文章
Featured Articles
專題精選
本文內容摘錄自 growthepie,由幣研團隊編譯且整理如下
在 2015 年,以太坊(Ethereum)帶著「世界電腦」的願景誕生了,同時也為區塊鏈技術和生態開啟了全新的篇章。以太坊除了是在比特幣之後最具有影響力的一條區塊鏈,更是一個可以部署智能合約的平台,讓開發者可以以在去中心化環境中去建立各種金融、遊戲、社交相關的應用。
一直到了十年後的今天,以太坊已經從過去一個「懷抱理想」的開源實驗,變成現在全球最大的智能合約平台和最重要的公鏈基礎建設,上面支撐著數千億美元的穩定幣、DeFi 協議還有各種現實世界資產的代幣化(RWA)。
不過以太坊的故事也並不是一凡風順,甚至是經歷一場長達「十年」的技術演變和生態的擴展。這段旅程除了涵蓋能源效率的改善,還包括中間 L2 的爆發、企業與機構的大規模進場等。本文將介紹以太坊過去的發展脈絡、重大里程碑、現況以及未來願景,並探討它是怎麼在多鏈的生態中保持「可信中立」的核心價值。
自從在 2015 年上線以來,以太坊的主網在十年間完成了 16 次重大的升級,更重要的是一直保持著「零停機」的紀錄,能源消耗減少了 99.8%,同時也改善經濟模型,將 $ETH 的發行率從每年 4–5% 降至 0.6%。
除此之外,在 L2 的輔助下,以太坊做到了平行擴容,把交易手續費降低非常多,同時也為大規模的應用鋪路。
截至 2025 年 8 月,以太坊的生態 TVL 涵蓋了 1,542 億美元的穩定幣資產,其中 1,400 億美元就在以太坊的主網上,142 億美元分布在 L2 中。
此外,以太坊主網已經累計處理超過 29 億筆交易,活躍地址達 3.3 億個,手續費收入超過 200 億美元。如果把所有的 L2 數據加進來,總交易筆數可以突破 140 億筆。
以太坊發展出了很多全新的市場與應用,包括:零知識證明隱私解決方案、AI 驅動的代理、可以產生收益的資產等等。最重要的是,有很多知名的機構和公司像是:Robinhood、JP Morgan、Stripe、PayPal、BlackRock、Sony、Deutsche Bank、Shopify 等,都有在以太坊上部署服務或搭建生態。
以太坊主網的上線,首次將智能合約引入區塊鏈世界,同時開啟了去中心化應用(dApp)的大門。這也引發了早期的 ICO 熱潮,並奠定了以太坊作為開發平台的地位。
以 Uniswap、Compound 為代表的 DeFi 協議,引起了「流動性挖礦」的熱潮,讓以太坊的 TVL 和交易量在短時間內飆升。同時,NFT 也市場初步成型,進一步擴大了用戶的群體,讓以太坊成為了數位資產創新的中心點。
成功將共識機制從工作量證明(PoW)轉換成權益證明(PoS),能源消耗驟降非常多,同時也為後續的分片和擴容技術鋪平道路,可以說是非常重大的里程碑之一。
以太坊從工作量證明(PoW)轉為權益證明(PoS),在能源的消耗上下降了 99.8%,碳足跡從「一個小國家」縮小到「一所大學校園」的等級,同時還把 ETH 發行率降低至 0.6%,以建立長期 & 可持續的安全預算。
引入「blob」資料通道,開啟 rollup 為核心的擴容路線。L2 的交易吞吐量提升至 300 TPS 以上,交易手續費下降至美分以下,讓高頻應用像是遊戲、支付等應用可以實際的運作。
質押安全性:超過 3,600 萬枚 $ETH(佔總供應量 29%)被質押,分布在 110 萬個以上的驗證者。
穩定幣優勢:主網的穩定幣市值達 1,400 億美元,佔全球區塊鏈市場的最大佔比。
RWA 領頭:在不包含穩定幣的 RWA 市場佔有率大約 60%。
持續擴容:Gas Limit 從 30M 提至 45M,為高價值交易釋放更多空間。
在主網上區塊的空間有限,再加上 Gas 的機制,早期 DeFi 熱潮的時候常常單筆的交易手續費都要超過 20 美元。為了避免犧牲去中心化還有安全性,以太坊將大部分的擴容需求交給 L2 來處理,並透過 Rollup 技術在外部執行交易再將資料回傳到主網上。
客製化功能:包括合規模組、Gas 費用補貼、升級控制等。
經濟效益:Coinbase 的 Base 鏈年收益率達 94.3%;Celo 從 L1 轉為 L2 後,安全成本下降了 560 倍。
在 Dencun 升級之後,交易的成本大幅下降,日活躍地址從 30 萬暴增至 350 萬,其中有 75% 活躍於 L2 上。
結算:穩定幣跨境支付相較於傳統匯款更方便快速,Shopify 與 Coinbase、Stripe 合作在 Base 上支援 USDC 支付。
代幣化:Robinhood 推出 pre-IPO 股票代幣化,目標是未來取代傳統交易所。
主流的開發工具包括 OP Stack、Arbitrum Orbit、ZK Stack,大部分的新鏈都會選擇使用已經成熟的技術並逐漸形成一個「群體」,為彼此帶來技術研發共享、互通性提升、開發部署便利性等等的優勢。
Superchain(Optimism):Celo(人人普及導向)、Base(追求極低的交易成本)、Sony、Kraken、Uniswap 等皆加入。
Arbitrum Orbit:覆蓋 50+ 鏈,強調 DeFi 和遊戲場景,推出 Timeboost 競標優先交易通道。
Elastic Network(ZKsync):採用有效性證明和模組化智能帳戶,吸引德意志銀行、Lens 等採用。
其他 L2:Linea(Consensys)、Taiko(Based Rollup)、Starknet(Cairo 語言 + STARK 技術)。
近期的 Fusaka 升級將引入 PeerDAS,提高 blob 吞吐量並降低 Rollup 成本。
透過 Verkle Trees 將存證大小減少 90%,讓行動裝置和輕客戶端可以直接驗證區塊,降低節點門檻。
Lean Consensus:快速終局性、抗量子攻擊。
Lean Data:後量子 blob、即時取樣系統。
Lean Execution:ZK 友好指令集,保留 EVM 相容性。
核心的目標是讓以太坊能夠在手機上運行、支撐數十億的交易、抵擋量子威脅,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去中心化。
以太坊的十年從一個實驗性平台,成長到一個全球數位經濟的基礎層,上面支撐著數千億美元的資產、數百萬的日活用戶還有跨產業的創新應用。在多鏈競爭和模組化架構的浪潮中,以太坊選擇了「可信中立」和「穩健演進」的道路,不追求單一鏈最高 TPS,而是成為全球「最安全」也是最可靠的結算層,讓眾多的應用能在鏈上安心的去搭建。
在下一個十年,你認為以太坊還能繼續引領全球區塊鏈發展,還是會被新的技術與平台所取代?
Hank